中国数据存储服务平台

大数据认证,变相的权力腐败

“通过严苛的认证规范,从而帮助客户全面考察大数据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从而让客户更好地选购和使用大数据产品。”这是工信部指导下,大数据产品测试规范的出发点。

该认证覆盖了功能、运维能力、多租户、可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兼容性等七个维度,共38个指标,要经过严格的资料审查、技术测试、厂商互评和专家评审四个环节。目前该认证已由数据中心联盟标准上升到行业实际标准。看上去:出发点和立意高尚,发起单位权威,更有行业标准的高度,套用一句流行语:“哎呦 不错哦”!

s_295618c952c64a658378c1f4a9015fe5

  但这真的有用吗?为此,我也希望了解更多的技术细节,但很遗憾,看不到有关38项指标更多的内容。都已经行业标准了,是不是也应该有些权威的解读?对于用户大数据应用,38项指标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哪里?运维能力、多租户、可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和兼容性,看上去唬人,但对大数据应用,真的重要吗?

动不动就把问题上升到标准、规范、认证、法律的高度,这不仅是思维定式,也容易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似乎离开了这些条件的保障,就没有办法做事情了,真的是这样吗?标准也好,规范也好,很多都是在商业化推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标准、规范和认证都是相关利益群体相互妥协的产物,并不是最优实践。在市场上,会有所谓的事实标准,当某个产品或者品牌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的时候,它的技术、规范就成为了标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是不是总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制定一套标准?即便制定了出来了,也是希望通借助政府权力来宣标、贯标,典型的计划经济的维。如今,政府减少了行政对市场的干扰,从实践的经验看,相关“国家级”评奖、推优,也属被摒弃的方法。

较之行政机构,联盟、学会、协会等属于半官方团体,其优势在于专业化程度上,对于市场应该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因此即使进行认证,也应该采用商业化的手段而不是手中的权力来进行市场推广。从参测厂商的对外宣传,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从3月14日确认报名参与,到4月25日完成认证,团队只用了一个月左右,而通常这一过程需要2个月。”这样的认证,真的专业吗?

如何提升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如何让政府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落到实处?如果解决不了这些大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更加关注:如何让大数据创造价值?这是急所。不是吗?认证,不认证,真的那么重要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 » 大数据认证,变相的权力腐败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