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存储服务平台

三位一体,戴尔科技帮助企业从网络攻击中恢复关键业务

朱 朋博

电影里的英雄并不总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总能在困境中重新站起,展现出令人敬仰的韧性。同理,在网络安全领域,从网络攻击中恢复的能力也同样至关重要。

数字化时代,遭受网络攻击几乎已成为企业的必然经历,随着黑客手段的日益多样,即便拥有最先进的安全防护措施,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网络安全的工作重点不仅在于如何防止攻击,更在于当攻击发生时,如何有效地恢复和减少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说“从网络攻击中恢复”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戴尔科技集团有备份、容灾和Cyber Recovery数据避风港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多重恢复能力。

为什么完全避免网络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ISACA 发布的《2023 年网络安全状况报告》中提到,有 48% 的组织表示今年遭受的网络攻击比去年有所增加。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已经发生了838起数据泄露事件,泄露了大约45亿条记录。其中,仅9月份,就发生了71起数据泄露事件,泄露了38亿条记录。

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可见的未来里甚至看不见扭转的趋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想要完全防止网络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第一点,技术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包括黑客使用的攻击手段。当你觉得自己已经采取了足够的防护措施,可能就在下一秒,新的漏洞,新的攻击手段就出现了。攻防双方进行着一场永无休止的“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较量,安全防护永远在追赶攻击技术的脚步。

第二点,人为因素也是一大难题。即便有了最先进的防火墙和安全系统,一个员工不小心点击了可疑的链接,或者使用了弱密码,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崩溃。人为失误很难预防,也成为了网络安全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可以说,要完全防止网络攻击是一项非常艰巨,甚至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企业要有完善的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建立网络攻击后的恢复流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攻击后的恢复流程是防止进一步损失和影响的关键环节。一旦受到攻击,数据和应用处于危险之中。此时,恰当的恢复流程能够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运营,减小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

从网络攻击中恢复:一步步走出困境

2023年11月是戴尔科技的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月,戴尔科技提到了从网络攻击中恢复过程的一些个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事件遏制”。简单说,就是看见着火了就要把火扑灭,避免它蔓延。安全人员可以断开受影响的系统和网络连接,锁住被黑客入侵的账户,阻止攻击进一步扩散。

接下来是“系统或设备还原”。类似于电脑中了病毒,比较彻底的方法是重置到出厂设置,然后再安装需要的软件和更新。同理,这一步就是让受损的系统恢复到一个安全的状态。自动化工具在这一环节能发挥大作用,能帮企业快速恢复正常运营。

再说“数据恢复”。在遭受攻击时,你可能丢失了,或者被加密了重要的文件或数据。能否从备份中还原这些数据很是关键,恢复的速度也很重要。所以,专业的数据恢复技术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还有一步很重要,那就是“取证分析”。这是反思的时候,需要了解这次攻击是如何发生的,哪里出了问题。有了这些信息,能帮助企业查漏补缺,下次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安全问题。

最后,“事件响应评估”和“专业服务”。评估这次应对的效果,看看哪里还需要改进。同时,专业的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能给你提供很多有用的建议和资源。

总的来说,从网络攻击中恢复,就像走出一场战争。你需要清点损失,修复装备,然后吸取教训,为下一场战争做好准备,为提高网络防护水平打下基础。

三位一体,戴尔科技构建了数据恢复的多重防线

事实上,戴尔科技构建了备份、容灾和数据避风港Cyber Recovery“三位一体”多重数据恢复防线。

在三位一体的架构里,企业在核心数据中心、云上以及边缘里的所有数据都要做备份,备份是数据和应用能恢复的基础,是从网络攻击中恢复的关键技术手段。

戴尔科技旗下有多个数据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既有PowerProtect Data Manager、PowerProtect DD这种软件定义的方案,也有PowerProtect DP和PowerProtect DD系列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可为不同规模用户在核心、边缘和多云环境中提供高效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服务。

但是,只有备份仍存在很多风险,如果备份不可使用怎么办?

戴尔科技建议对更重要的数据做异地备份容灾,异地备份容灾能防范风火水电各种自然灾害,当企业遭受重大硬件、软件或网络故障时会有奇效,而容灾系统能快速切换到新系统上将业务应用恢复到故障前的状态。

戴尔科技利用SRDF远程复制技术快速将数据复制到远端站点或者云上,在发生故障或者遭受黑客攻击后,可在RTO目标下将数据和业务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戴尔科技提供全面的恢复策略降低或消除数据丢失的风险,从而提高业务的连续性。

但戴尔科技认为这还是不够的,由于备份本就是很多黑客的攻击目标,特别是日益猖獗的勒索攻击。所以,戴尔科技认为最核心的数据应该被重点保护,要放到数据避风港解决方案Cyber Recovery里。

戴尔科技的数据避风港解决方案PowerProtect Cyber Recovery可以用来保护企业关键业务的核心数据。Cyber Recovery采用了物理隔离的方式,并创建不可变的备份来保护数据不被加密或删除。同时,还利用人工智能来保障数据的可恢复。在如今勒索软件猖獗的时代,在删库跑路事件频发的时代,Cyber Recovery获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目前,全球有2000多家企业,中国有100多家企业部署了戴尔科技的Cyber Recovery解决方案。自从Cyber Recovery发布以来,数据存储和数据保护领域的多家厂商也都推出了类似的Air-Gap解决方案,Cyber Recovery这样的方案已成为帮企业从网络攻击中恢复的重要手段。

为简化数据保护部署复杂度,戴尔科技推出了多款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

PowerProtect  DP4400是戴尔科技推出的入门级数据保护一体机,自发布以来一直深受广大企业用户的喜爱。它将备份和恢复技术融合在一个2U的PowerEdge服务器中。DP4400虽然身躯较小,但有全面的功能,还有很高的易用性。它提供较小的起步容量,适用于中等规模的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同时,它也支持利用云上的存储空间来长期保存数据或者用于灾难恢复,还支持平滑地扩展到更大规模。

最新推出的备份一体机是DM5500,它基于PowerProtect Data Manager备份软件而打造,提供了更自动化的方式来保护传统和现代化工作负载,甚至可以在30分钟内轻松完成部署。同时,从12TB到96TB的扩展容量范围可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数据保护需求。

通过与VMware vSphere的深度集成,DM5500支持透明快照(Transparent Snapshots)功能,该功能不仅支持无中断地备份VMware虚拟机,还能大幅加快备份和恢复虚拟机的速度。同时,DM5500也延续了戴尔科技数据保护产品线一贯的高重删压缩比的优势,不仅可以减少数据存储空间占用,还能减少数据传输占用的网络带宽。在中国市场上,Dell PowerProtect DD及备份一体机产品获得中国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检测证书等多方权威认证,是广大中国企业在构建恢复能力时的优选解决方案。

结束语

在数字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威胁,企业不仅要注重预防措施,更应加强恢复能力的构建。

戴尔科技的备份、容灾和Cyber Recovery数据避风港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正是针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为企业提供的一个全面、多层次的保护方案。通过强化恢复能力,企业能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网络安全挑战,从而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忆联再次与 OpenCloudOS 完成产品兼容性互认证

朱 朋博

近日,忆联数据中心级SSD UH711a与OpenCloudOS 完成相互兼容认证,测试期间,整体运行稳定,在功能、性能及兼容性方面表现良好。

兼容认证证书

作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社区,OpenCloudOS 沉淀了腾讯及多家厂商在软件和开源生态的优势,在云原生、稳定性、性能、硬件支持等方面均有坚实支撑,可以平等全面地支持所有硬件平台。目前,OpenCloudOS 已支持 X86_64、ARM64、RISC-V 架构,可适配国内主流CPU厂商。同时提供支持全栈国密和机密计算,已有 300 余家企业产品与 OpenCloudOS 操作系统完成适配。

此前,忆联企业级固态硬盘UH811a/UH831a与OpenCloudOS 已完成相互兼容认证。本次,忆联数据中心级固态硬盘UH711a经过多项严格测试,也全部满足OpenCloudOS 8 的硬件兼容性测试的各项内容,满足OpenCloudOS 8 的运行要求,这将为数据中心等用户提供更稳定可靠的使用体验。同时,也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相关的关键业务和平台架构选型增添了更多选择。

此次双方互认证的完成,不仅是基于产品功能和性能的测试与认证,更是双方携手助推国产化稳健发展的见证。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坚持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导向,共同推进国产信息化生态建设,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服务,助推国产云计算核心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与繁荣。

忆联SSD通过极端压力中子实验,为数字中国建设提质增速

朱 朋博

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算力的支撑,为提升国家整体的算力水平,从2022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随着工程逐步开展,许多大中型数据中心落地高海拔地区,然而高海拔会对数据中心的电子设备造成散热、绝缘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外,还会因为中子通量较大,造成电子设备故障,如比特翻转、宕机等情况的发生,甚至还有数据错误或丢失的风险。

一、中子试验

大气中的中子是初级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中的氧、氮等原子核发生核反应产生的,中子通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长而呈现指数增长,大气中子特别是中高能中子的单粒子效应(SEE)已成为地面大型计算系统,如高性能计算机等可靠性不可忽视的威胁。

为帮助高海拔数据中心避免受到中子的影响,忆联与国内知名实验室联合展开中子试验,以满足数据中心对 SSD 高可靠的需求,助力“东数西算”工程顺利进行。

二、试验环境基本信息

本次试验配置如下:

1、服务器配置:

·CPU:Intel 5218 *2

·内存:8*32G

·网卡:2*10GE+2*GE

2、试验 SSD 数量

本次试验产品主要为忆联自研的企业级 UH8 系产品,试验 SSD 数量共为 12 块。涵盖了 UH810a、UH830a、UH811a、UH831a 等企业级固态硬盘。

3、中子注量率

本次试验中子注量率为 2.67*105 n/( cm2 ·s)。

在国内地面条件下,阿里地区作为中子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中子注量率约为 509n/ (cm2 ·h) (En≥1MeV)。在不间断接受中子辐照的条件下,SSD 在本次试验条件下接受到的累计中子注量远超国内地面可接收的最大累计中子注量(对比示例如图 2)。

图 1:试验场景下中子发生设备——靶站
图 2:累计中子注量对比图

三、试验过程及结果

图 3:试验环境整体示意图
图 4:试验现场监测图

1、试验过程

·所有盘片均在同一中子注量率下进行辐照,以中子辐照注量率达到试验要求为开始,以盘片功能失效为结束,通过自动化试验脚本记录运行时间;

·5 块 SSD 为一组,本次试验一共完成 3 组;

·试验人员在监测室实时监测 SSD 运行状况,并进行统计。

2、试验结果

部分单盘实测结果

图 5:UH810a/UH830a 单盘实测情况-1
图 6:UH811a/UH831a 单盘实测情况-1
图 7:UH810a/UH830a 单盘实测情况-2
图 8:UH811a/UH831a 单盘实测情况-2

详细运行时间统计

从试验结果可知,UH8 系产品在同一中子注量照射下,最低平均运行时间为 6.5 分钟,总平均运行时间为 11.7 分钟。

三、 试验数据分析

忆联 SSD 的寿命一般为 5 年,以阿里地区中子注量率为基准,并以忆联 SSD 在 5 年内累计中子注量达2.23E+07 n/ cm2为计算条件,忆联 SSD 为满足 5 年寿命,试验中需在 2.67*105 n/( cm2 ·s) 中子注量率下,运行时间达到 83s。

试验结果表明,忆联 UH8 系 SSD 平均运行时间达 11.7 分钟,充分验证了忆联 UH8 系 SSD 在较高的中子通量自然环境条件下,具备可抵抗一定中子辐照的高可靠性,自带的 ECC、RAID 数据恢复、重读等功能,能够及时纠正中子带来的比特翻转等问题,能保证在 SSD 使用寿命范围内正常运行,可为高海拔数据中心提供高可靠的 SSD 产品。

“东数西算”是平衡算力增长与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其成果将在多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数据中心则是“东数西算”工程落地的载体,忆联将凭借高可靠、高稳定的SSD产品助力西部地区建造更强、更安全的数据中心,为中国腾飞插上“数字翅膀”。

ACP在中国市场发布,戴尔科技在多云战略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朱 朋博

十多年前,公有云作为全新的技术服务体系横空出世,打破传统本地IT技术架构的单一格局,为IT市场带来了很多新气象。

起初,公有云新势力对传统IT厂商“喊打喊杀”,凭借低成本、高效率和弹性伸缩等特点吸引了很多人,使得很多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启动和扩展业务。

与此同时,传统IT厂商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凭借其安全稳定、可定制、数据私密等特点,仍然受到许多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青睐。

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与公有云服务相辅相成的市场格局,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多云逐渐被市场接受。

如今,传统IT厂商和云服务商之间通过合作和竞争,共同推动云计算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这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戴尔科技的APEX服务。

Dell APEX服务升级,构建趋于完整的多云架构图谱

戴尔科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级IT厂商,通过APEX服务与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GCP)、阿里云四个公有云平台以及VMware和Red Hat混合云厂商的合作构建混合云架构。

大型传统本地IT厂商与大型公有云的合作,似乎意味着着两股力量的合作和竞争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也预示着混合多云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存储业务总经理刘志洪表示,多云最符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所以,戴尔科技是多云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

刘志洪还提到,戴尔科技在多云战略的实践当中,不只考虑了自身最擅长的底层架构,而是从多云战略层面上考虑云上云下基础设施的一致性。

为此,戴尔科技除了与四家主流的公有云服务商合作,还与Red Hat、VMware两家私有云、混合云厂商深入合作,构建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多云架构。

如上图所示,左侧A部分是从本地到公有云的技术方案,戴尔科技将广泛被部署的本地企业存储软件放到了公有云上,将块存储、文件存储以及数据保护方案放到了公有云上,这使得戴尔科技存储的用户在云上也能使用到与本地存储一致的存储服务。

而右侧B部分则是将公有云的技术方案引入到企业本地,比如,与微软Azure的合作是将Azure云服务延展到企业本地,与VMware的合作是用虚拟化技术解决方案消除云上云下的差异,与Red Hat的合作则是用容器技术保持云上云下的灵活迁移和一致特性。

中间的C类则是原来APEX即服务产品线的一次扩充,原来的APEX主要以存储和数据保护方案为主,今年新增了包括APEX Compute在内的多个新服务。C类最主要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不再是一次性采购硬件方案的方式,而是按需以付费的灵活的消费模式。

Dell ACP开始在中国市场落地,四大组成部分汇集戴尔科技的产品线优势

9月27日,戴尔科技在国内市场发布首款APEX Cloud Platform(以下简称ACP)服务——ACP for Azure,它属于B类,它将微软的Azure Stack混合云进一步引入到企业本地和边缘侧,使得企业可以在公有云、本地数据中心以及边缘侧多种环境中运行和管理程序。

从戴尔科技集团企业级超融合及云计算产品经理任效严的介绍中了解到,ACP是深度集成的交钥匙的系统,它是包含完整生态的深度集成系统方案。它利用了戴尔科技在HCI和SDS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且与包括微软、红帽(Red Hat)、VMware等生态伙伴协作而构建。

从任效严的介绍中了解到,整个ACP解决方案包含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自动化平台运维的管理软件。这是戴尔科技混合云战略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ACP平台的部署、生命周期管理、自动化运维方面都提供了很大便利。它由戴尔科技中国研发集团带头开发的,开发过程中与合作伙伴的方案进行了深度集成。

第二大组成部分则是戴尔科技的软件定义存储方案,它可以在本地基础架构和云平台之间打造一个通用的数据存储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ACP业务主要是存储业务部门来引领的。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企业技术架构总监许良谋解释说,之所以由存储部门来引领,是因为混合云架构需要构建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迁移能力,需要强大的存储实力构建跨云上云下的通用存储层,这需要借助戴尔软件定义存储的力量。

第三大部分就是戴尔科技最新一代的PowerEdge服务器平台,它负责运行软件定义存储方案和自动化平台运维的管理软件,作为整个ACP方案的基座。

戴尔科技除了在存储市场上有优势地位以外,在服务器市场上,戴尔科技提供多种多样的硬件解决方案,在性能,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均为业内头部水平,用PowerEdge服务器平台作为ACP方案的基座再合适不过了。

第四大部分指的是,与微软、Red Hat和VMware三家的紧密合作,这三家在云平台服务领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这三家合作伙伴的能力在ACP方案中进行了深度集成。这给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打破技术隔离,ACP的优势源于与合作伙伴的长期深度合作

在此之前,公有云和私有云虽然也在逐步融合,但在很多用户面前,两者仍是相互隔离的技术体系,需要用户自行对接两大技术体系,或者依靠第三方平台来管理混合多云架构,总之需要额外的很多操作。

而现在,随着戴尔科技与微软、VMware以及Red Hat的深入合作,ACP的混合架构进一步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隔离,混合架构的复杂度则进一步降低,原本需要的很多额外操作也越来越少了,这种将公有云和私有云架构深度融合的方案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融合,都源于戴尔科技与微软、与VMware以及Red Hat三家多年合作的经验,以微软为例,之所以能看到戴尔科技和微软落地ACP方案,是因为两家此前在混合云领域就有多年合作经历。

从微软亚洲区Azure云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王路的介绍中了解到,微软在混合云上有持续投入,与戴尔科技合作过包括Azure Stack HCI、Azure Stack Hub等混合云方案;尤其是在Azure Stack HCI的合作方面,推出了认证节点和集成系统,而后又合作推出了更高级的Premium solutions。

王路表示,ACP正好对应了双方在Premium Solution方面的合作,能使得微软混合云上的服务和HCI的优化形成了更紧密的合作,把Azure平台上的能力,例如对虚拟机的承载能力、对容器的承载能力都带到了ACP的平台上,使得ACP能够在本地数据中心承载更多的Azure混合云服务能力。

微软在ACP的合作上也颇有诚意,助力Dell的研发团队将优化基础架构的技术Azure Arc也纳入其中,使ACP平台上承载的工作负荷获得了部分Azure公有云的创新能力,此外还有运维能力的提升,包括对虚拟机的监控、安全更新以及亚健康维护等操作。随着Azure Arc加入ACP,使得企业用户避免了在本地数据中心在运维管理方面做重复投资。

ACP不仅打破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技术隔离,还有很多自动化操作,可以大幅降低部署和运维负担,帮助企业降低了多云架构的落地门槛。同时,多样化的软件生态也给了用户根据需求灵活选择的空间。

ACP将云运营的模式扩展到本地和边缘。它可以帮助企业改变多云运营和管理的方式,非常具有战略价值和意义。此次ACP for Microsoft Azure在中国市场的发布,让在我们看到戴尔科技在多云战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看到了私有云和公有云互通有无的和谐画面。

英睿达X10 Pro移动固态盘,让iPhone 15 Pro变成能拍电影的手机

朱 朋博

苹果官方宣传片里介绍了iPhone 15 直接连接外接固态盘的新特性,能用iPhone 15 Pro拍摄大量60FPS ProRes 4k视频,更是扬言这是能拍电影的手机。

看到这里,广大果粉似乎又多了一个把买iPhone当做买生产力的理由,不过,在变成生产力之前,不要忘了选一块靠谱的移动固态盘。

选对移动硬盘,把iPhone 15 Pro变拍照生产力

全新iPhone 15 系列带来了钛金属外壳,更强的摄像头,也带来了标准的USB-C接口,可以直接与Andriod手机通用充电线,苹果用户出门再也不用单独带充电线了。

而且,因为无需MFI认证。所以,可以直接插入外置固态硬盘,直接把视频文件直接传到外置固态硬盘上。

作为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打工人,笔者愿意将这次更新视为苹果最有良心的重大更新。

因为,iPhone 15同系列里,128GB和256GB版本差价为1000人民币,256GB和512GB版本差价为2000。“夸”苹果是“最会赚钱”的硬盘厂商一点也不过分。

然而,1000块钱左右就能买一块2TB的英睿达X9 Pro或者X10 Pro移动固态盘了,如果能把数据即时迁移到外置移动固态盘上,就能省下很多钱,是不是很会过日子。

当然,从实际使用角度来讲,256GB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除了照片视频这种占空间的文件,还有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应用程序要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导出来会影响使用。

iPhone 15系列用户在选择移动固态盘时,要注意3点:

首先,选择你觉得稳定可靠的牌子,不然数据丢了可就很难找回来了。

第二,一定要避开移动磁盘,避开还在用micro USB接口的盘,一定得选USB-C的固态硬盘。

第三,还需要注意一下固态硬盘的接口速度问题,这个重点说。

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采用的是USB 2.0规格,最高速率是480Mb/s,大约60MB/s。而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传输速率为10Gb/s,大约为1280 MB/s。

市场上移动固态盘的读写速度相差很大,像英睿达X9 Pro的2TB版本的标称读写速度都分别为1050MB/s,它可能会对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造成性能瓶颈。

花大价钱买来的新一代苹果手机,怎么能受性能瓶颈的委屈?

对于Pro系列用户来说,英睿达X10 Pro 2TB版本最高读写速度分别为2100MB/s、2000MB/s,性能还有不少余量,用起来就不容易遭遇性能瓶颈了。

小结论: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用户跟英睿达X9 Pro更搭配,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更适合选英睿达X10 Pro。

试玩英睿达X9 Pro和英睿达X10 Pro

英睿达X10 Pro和英睿达X9 Pro外形都很精巧,有防尘和防水设计,支持密码保护和AES 256硬件加密。正面是硬硬的有金属质感的材料,摸上去凉凉的,另一面有亲肤质感,手感挺舒服的。

当我试着把英睿达的移动硬盘插到iPhone 15上,不对,忘了我没有(钱)买。是插到我的一加Ace Pro安卓机上之后,手机系统显示如上图。

我可以将照片和视频移动到这块硬盘上,为手机腾出空间。第一次插手机上如果报错,用exFAT格式格式化一下即可。

插手机上之后是这样的画面。一对比就能看到,英睿达X10 Pro和英睿达X9 Pro的尺寸非常小巧。相对上一代英睿达X8的尺寸小了很多,重量也轻了很多,手感也更好。

插在iPad Pro 2021上之后,可以在文件管理栏找到这块盘,苹果系统的兼容性好像更好一点,不需要格式化就可以直接识别。同样的,我也可以把数据从iPad迁移到硬盘上,为iPad减负。

当我把它插在笔记本电脑上,比如,已经没有传统USB-A口的Macbook上就非常合适,因为,英睿达X10 Pro和英睿达X9 Pro已经不像英睿达X8那样提供USB-A转接头了。

想想也对,都用上移动固态盘了,谁还没几个USB-C的设备呢。

最后简单跑跑分

这两款移动固态盘兼容Windows,Mac,Android,iPad,PC,以及Linux,这里没提到iOS,因为苹果没有加密,所以肯定也是兼容的。

想看看性能表现的话,还是得用Windows PC。因为,英睿达X10 Pro的接口是USB 3.2 Gen-2 2×2 (20Gb/s)的,所以,得有同级别的主板接口才行。

右上角标有20的USB-C口就是20Gbps的口

我的主板是华硕TUF Gaming X670E Plus Wifi,主板上带有USB 3.2 Gen 2×2的接口,CPU是AMD Ryzen 7600,别的硬件就不介绍了,随便看看性能表现就行。

英睿达X10 Pro

英睿达X9 Pro

考虑到这种固态盘可能经常要在多种不同系统间使用,所以使用的文件系统就还是默认的exFAT格式的,分配的单元大小是默认的512KB的。两块盘,先给英睿达X10 Pro跑分,再给X9 Pro跑分。

首先,让CrystalDiskMark登场,这是一款流行的存储性能测试工具,主要用于测量磁盘、固态盘以及其他类型存储设备的读写速度。广泛用于业界基准测试和产品评测,被认为是相对准确和可靠的测试工具。

AS SSD Benchmark 是一款专门用于测试固态硬盘(SSD)性能的软件工具。与 CrystalDiskMark 类似,它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测试选项。除了基础的性能测试外,AS SSD Benchmark 还提供了压缩性能测试和拷贝测试(Copy Benchmark)。

ATTO Disk Benchmark 是一款广泛使用的磁盘性能测试工具,也适用于固态硬盘(SSD),它主要用于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在不同数据块大小下进行顺序读写测试,从而提供了一种性能评估。

结束语

上面也提到了,英睿达X9 Pro适合数字版的iPhone 15,X10 Pro适合Pro版iPhone 15。

从存储的角度看,数字版的iPhone 15的接口性能太差了,而英睿达X9 Pro读写1050MB/s的标称性能其实已经非常够用了。

2023年,绝大部分的设备还没有配备USB 3.2 Gen-2 2×2 (20Gb/s)速率,只有少数关乎生产力的设备才会用到这样的性能,iPhone 15 Pro也算是其中一个吧,比如,就像苹果说的那样,把手机变成拍电影的摄像机。

Solidigm推出基于SLC的D7-P5810,可作为傲腾固态盘平替

朱 朋博

现在都2023年了,TLC固态盘是绝对主流,QLC渐入佳境,MLC已不太常见,SLC就更难看见了。2023年9月21日,Solidigm宣布推出面向数据中心市场的SLC固态盘——Solidigm D7-P5810,可能是打算用它替代傲腾固态盘。

Solidigm在介绍新的D7-P5810时提到了CSAL(Cloud Storage Acceleration Layer ),原来CSAL主要依靠傲腾搭配QLC的方案,现在傲腾的部分则是替换成了基于SLC的D7-P5810。

Solidigm这是直接把SLC盘当傲腾盘的平替了。

D7-P5810 非常耐写,随机写入的DWPD最高50 次,顺序写入DWPD最高65。所以,在CSAL方案里,基于SLC的D7-P5810被用作缓存能显著提高应用性能。同时,利用大容量较低成本的QLC来改善TCO。

作为CSAL的写缓冲区,数据会先写入SLC SSD中,由此获得更快的提交速度和后续读取速度。待数据冷却后,再将其聚合、压缩、批量写入下层的高容量QLC硬盘中(比如Solidigm D5-P5336),从而在该介质上实现更高的存储空间效率。

阿里云ECS本地磁盘 D3C中使用了CSAL,CSAL的持久化写缓冲区需要使用高性能固态盘,高性能固态盘有两种可选,一种是英特尔傲腾固态盘,另外一个就是SLC固态盘。英特尔已经宣布不再研发傲腾新品,现有基于傲腾的方案后续也自然会迁移到SLC方案上。

有趣的是,英特尔傲腾固态盘的产品名字叫 P5800X/P5810X/P5820X,而D7-P5810的命名似乎参考了英特尔傲腾固态盘的名字,或许想要让用户从傲腾固态盘平滑迁移到基于SLC的D7-P581吧。

傲腾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超高的耐久性,还有在高业务负载下持续稳定的低延迟和高性能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但是,由于其通用性较差,成本较高,即使是在英特尔的全力推动下也没有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相比之下,作为一种NAND闪存,SLC拥有更强的普适性,它不只是英特尔或者美光专属的产品。所以,基于SLC的CSAL有很强的技术开放性,更容易被更多用户接受。更重要的是,SLC所需成本不到非 NAND SCM (傲腾SCM)技术的 20%。

与同级别的其他硬盘相比,D7-P5810在随机读写上的优势更为明显。和同类产品相比,可将缓存、高性能计算(HPC)、数据记录、日志等多个场景的性能提升高达 2 倍,

D7-P5810使用Solidigm 久经考验的 144 层 3D NAND介质, 是一款 PCIe 4.0 产品。现在推出的是 800GB(U.2 15mm外形规格)版本,2024 年上半年推出还将推出1.6TB 版本。

看来Solidigm发布SLC的盘不是偶然,向上做SLC,向下也做QLC。

HAMR磁盘在手,希捷从容应对AIGC带来的数据挑战

朱 朋博

2023年,AIGC是科技界的顶流话题,也被很多人视为行业变革的可能。有人说AIGC已是生产力,有人说它是泡沫。

但可以肯定的是,AIGC作为绽放在数据海洋上的一朵艳丽的花朵,也将成为数据增长的新引擎。作为大容量磁盘厂商,希捷希望用HAMR技术来帮助用户从容应对AIGC带来的数据挑战。

面对生成式AI的存储挑战,磁盘存储大有可为

IDC预计,到2027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291 ZB,此前IDC预测的数据是,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 ZB。短短几年前后,数据量预计又多出了100 多个ZB,可见数据增速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2023年,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的兴起,AI模型居然又成了新的数据增长引擎。因为,使用过生成式AI能力的人会知道,现在想要用生成式AI来产出点内容,简直太简单了。

比如,在全民自媒体时代,一个完整的视频只需要一个想法即可。内容创作者可以用AI来写视频脚本,用AI来生成图像内容和背景音乐,甚至配音都由AI来生成。同时,数字人技术越来越成熟,一些视频博主直接用自己的形象包装了数字人,做录视频根本不用本人出镜。

在希捷中国区产品线管理总监刘嘉看来,AIGC技术目前还处于偏早期的阶段,他认为,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成熟,AIGC相关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它会产生更多数据,AI会代替人来产生更多数据,磁盘将是这些数据的重要存储载体。

数据的加速产生自然会对数据存储设施带来挑战,作为全球主要的磁盘和闪存存储供应商,希捷不断在研究新的存储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市场。过去几年以来,希捷将采用HAMR(热辅助磁记录技术)的硬盘推向市场,改变了磁盘容量增长的节奏。

HAMR技术加快了磁盘容量的增长步伐

从此前希捷公布的技术产品路线图中可见,2023年要推出采用HAMR技术的30+TB磁盘,2024年将推出40TB+磁盘,2026年将会推出50+TB的磁盘,磁盘容量按照10+TB的节奏不断增长,这与过去十多年的磁盘容量增长节奏大不相同。

想提升磁盘容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增加磁盘的碟片的个数,一个是提高碟片的面密度(Areal Density)。

从刘嘉的介绍中了解到,希捷是第一个做出10碟片硬盘的厂商,希捷认为,10个碟片在成本、良品率、容量、功耗方面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将碟片控制在10个是最优解,至少在未来5年以内都是最优解。

所以,磁盘容量提升主要就靠提升面密度了。HAMR技术可以使用更小、更稳定的磁性颗粒,这些小颗粒可以更密集地排列,从而进一步提高盘片的面密度,进而提高磁盘的整体容量。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只是提升容量,过去几年来,希捷通过双磁臂技术(MACH.2)提升磁盘的性能表现,其第一代双磁臂硬盘是14TB,第二代容量为18TB。据刘嘉介绍,双磁臂硬盘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用户,整体销量在百万级,称得上是机械硬盘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新。

在刘嘉看来,AIGC既对容量有要求,也对性能有要求。所以,采用双磁臂技术的产品非常适合AIGC。

当然,对存储性能有要求的远不只是AIGC,随着以HAMR为代表的更高密度硬盘的出现,双磁臂技术(MACH.2)甚至未来多磁臂技术也非常有必要,因为只提升容量而不提升性能意味着新的性能瓶颈。

大容量磁盘VS.大容量闪存盘

站在2023年,必须要考虑闪存存储对于磁盘存储的影响。2022年到2023年期间,闪存存储的单位容量成本有了明显降低,同时,随着QLC闪存产品的推出,以及一些基于QLC的闪存存储系统的推出,也都给磁盘存储带来了一些压力。

对此,刘嘉表示,在相对成熟度更高的海外市场上,一些互联网公司在采用磁盘和闪存存储时,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比例,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都没有什么变化,闪存盘增长的同时,磁盘也在增长,两者在未来也会保持协同发展的态势。

从第三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在未来5年,固态硬盘每年年复合增长率在30%左右,大容量机械硬盘的增长率也是在25%-30%。在很多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看来,成熟度和可靠性更高的磁盘,在数据留存时间、数据恢复以及成本方面还是有明显的竞争力的。

特别是HAMR技术带来高容量磁盘,将带来很高的TCO优势。刘嘉表示,HAMR带来的容量高增速对于用户成本有很大帮助,当40TB或者50TB的HAMR磁盘推出时,原来需要一万台服务器才能提供的容量,现在只需要五千多台就行,总体成本会大幅降低。

不得不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户自然有技术实力来用上大容量磁盘,为了安全地让更多企业用户也用上大容量磁盘,希捷开发了Exos CORVAULT磁盘存储系统。

此前发布的4U106 CORVAULT系统在4U空间里提供了106块大容量磁盘,提供2.12PB的容量,该系统采用专有的ASIC技术做主控,采用了ADAPT技术实现高可用,让用户轻松用上了大容量磁盘。希捷已经发布5U84的新版本系统,在高密度上会有新的突破。

当然,希捷除了不断开发磁盘技术,也在布局闪存存储。在ODCC活动现场,希捷除了展示各种磁盘以外,也展示雷霆(Nytro)系列大容量企业级固态硬盘,还有Nytro X 2U24在内的全闪存储系统以及混闪存储系统。

DDR4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搞DDR5呢?

朱 朋博

过去几年来,数据中心市场和移动市场上的内存技术创新,重点关注如何降低功耗。随着DDR5的推出,内存将性能提升作为重点,性能提升主要依靠内存带宽的提高。

有人说,DDR4的性能也不错,用得也挺好的,为什么要提高性能,为什么要要搞DDR5呢?

其实,随着现代应用复杂度的不断提升,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计算性能,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MD,都将多核CPU视为重点。

然而,随着核数增多,实际性能却并非线性增长,限制性能发挥的原因之一,就是单核内存带宽的下降。

受限于带宽降低,应用延迟就会增大、性能会降低,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这一现象其实非常明显,比如说,一个使用DDR4 3200内存的8核处理器,每个核心可以分到4.2GB/s的带宽。

但是如果换成16核的,那么单核内存带宽就变成2.1GB/s了,16核处理器无法完全发挥真正的性能。

如果换成DDR5-5600内存的话,16核处理器每个核心的带宽又变成了原来的4.2GB/s,拥有更高带宽的DDR5内存就是为此而生的,因为,它能充分释放多核处理器的性能优势。

常见的DDR4是3200MT/s,常见的DDR5则是从4800MT/s起步,随后又有了5600MT/s等更高标准的内存,未来DDR5的峰值将达到8800MT/s,DDR5的内存提升幅度会很大。

DDR5的高传输速率和高频是大势所趋,属于DDR5的时代正在来临。

如今,AMD 7000系处理器已经只支持DDR5内存了,英特尔的12代和13代虽然同时支持DDR4和DDR5内存,但随着核数增多,DDR5的实际价值也越来越明显。更重要的是,现在DDR5的内存价格已经比较低了。

记得一年前,8GB DDR4 3200大约200块钱,当时觉得已经比较可以了,而现在16GB起步的DDR5内存单条大约为300块,我也觉得比较有性价比。当然,不排除继续降价的可能。

虽然整体上DDR5的价格大约比DDR4的价格高了40%左右,但相较于半年前,DDR5内存的价格还是降了很多的,准备14代酷睿的朋友可以看看DDR5了,听说14代酷睿不用换主板。

今年,我自己装了一台新主机,因为不想用水冷了,所以,就换了更入门款的AMD Ryzen 5 7600,甚至都是不带X的版本,实际运行起来挺安静的。

主板选择的是华硕TUF X670E Plus,有一个支持PCIe 5.0的M.2接口。内存方面,它只支持DDR5内存,好在AMD平台的主板针脚的更新频率比较慢,2023年拿下这张AM5主板,称得上是能战未来的主板了吧。

我用的内存是英睿达最新的Pro系列DDR5 5600 16GBx2套装,带有内存散热马甲。另外,还有两个是英睿达普通版本的内存条,也是DDR5 5600 16GBx2套装。

虽然Ryzen 5 7600 CPU只支持5200的传输速率,但是,由于这四根内存都支持AMD的EXPO超频技术,所以,也能正常在5600的速率下工作。

上图展示的是,它同时支持AMD的EXPO和英特尔的XMP 3.0内存超频技术。

英特尔那边的13代酷睿已经支持最高5600的内存了,12代酷睿最高还是4800,主板配合的话,XMP 3.0内存应该能把12代酷睿的内存传输速率拉到5600。

DDR5的传输速率很高,意味着带宽能带来更高的性能;单条内存容量最高能做到128GB,意味着更大的内存上限;工作电压更低了,意味着更省电;DDR5甚至还引入了片上ECC,能减少蓝屏的概率。

但是有人注意到,DDR5的CAS(常说的CL值)延迟变大,是不是延迟变高了呢?

比如,DDR4 3200的CL值为22,DDR5 4800的CL值为40,DDR5 5600的CL值为46,提升幅度这么大,那就说明内存延迟变高了?

其实,真正的内存延迟是用纳秒为单位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真实内存延迟(纳秒)= (2000 / RAM速度) (纳秒) × CAS延迟。

实际算下来,DDR4-3200 CL22 的真实延迟为 13.75 ns,DDR5-4800 CL40的真实延迟为 16.67 ns,延迟确实变大了,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而且,随着DDR5-5600 CL46的出现,实际延迟为16.42ns,相较于DDR5 4800 CL40,延迟还有所降低了。

算完了内存的延迟数据,英睿达在官网数据中还测算了系统的延迟数据。

英睿达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采用DDR5-4800 CL40内存的系统延迟为92.8 ns,采用DDR4-3200 CL22内存的系统延迟为90.0 ns,相差比例非常小。

与之相比,DDR5对内存带宽的提升则更为明显。

英睿达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采用DDR5-5600 CL46内存的系统带宽为69.2 GB/s,而DDR4-3200 CL22的内存带宽仅为33.6 GB/s。

更高的内存带宽,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对数据量大的用户来说,内存密集型工作负载带来的好处只会更大。当然,最终用户体验还取决于软件优化,运行各个软件时候的提升状况也各不相同。

上图是根据英睿达官网介绍的DDR5所带来的性能提升的概况,仅供参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英睿达提到,很多应用都对DDR5做了优化,对于游戏玩家和生产力用户都能带来直接的性能提升。

最后,分享一下我这台拥有64GB DDR5 5600内存电脑的AIDA64跑分数据:

这是5600速率下的性能数据,带宽提升还是很明显的,当然也可以试试5200时候的数据,简单在BIOS设置一下就行。

我既然已经来到了5600了,就不再尝试5200了,毕竟,由奢入俭难啊。

2023年的戴尔科技,强调作为端到端整体架构提供商的优势

朱 朋博

2023年,公有云资源已是许多企业的默认配置,多云架构也顺其自然成了默认架构,这是企业级IT架构的基本面。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边缘计算支撑着更丰富的数字化转型场景,边缘计算和多云架构共同带来的安全边界上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上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技术和市场趋势,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要做什么呢?

2023年8月18日,戴尔科技集团一年一度的戴尔科技峰会在北京举办,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陈洁,在采访中强调戴尔科技作为端到端整体架构提供商的优势。

戴尔科技拥有丰富全面的技术产品、专业服务和智能管理软件,为企业构建现代化数据架构,对不同云平台的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以端点级零信任体系帮助企业构建现代安全防线,实现数据的全方位防护。

作为戴尔科技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她表示,戴尔科技始终要做的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和面临的挑战,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中的业务目标。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 陈洁

戴尔科技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包括常见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等基础产品线,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多云架构解决方案,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安全相关解决方案以及专业的IT服务能力。

戴尔科技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要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中的业务目标的呢?

“快、专、智、稳”的服务器

作为在营收数额和出货量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服务器厂商,戴尔科技在2022年年底和2023年上半年,先后发布了基于AMD热那亚的新一代服务器和基于英特尔第四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新一代服务器。

谈到新服务的服务器时,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资深总监席与琛将其总结为快、专、智、稳。

所谓“快”,指的是性能上的突飞猛进,很多新型号搭载了更多核心的处理器或者一些专用加速器。

“专”指的是针对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性,新一代服务器的一些型号针对很多典型场景做了很多优化,比如边缘计算方面就有针对性的调整。

“智”指的是在服务器中融合了AI的能力,比如智能散热、智能运维等。

“稳”指的就是稳定性,稳定性来自于丰富的设计经验,来自于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戴尔科技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服务器厂商的核心能力。

被软件驱动的存储系统创新

2023年上半年,戴尔科技存储方面发布了2000多个新的软件特性,涉及PowerStore、PowerMax、Unity XT、PowerFlex、PowerScale、ObjectScale、PowerProtect和CloudIQ等产品,戴尔科技将存储创新的重心放到了软件上,换言之,戴尔科技存储被软件创新所驱动。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存储业务总经理刘志洪表示,“如今戴尔科技整个存储系统的创新确实更多是以软件创新为主,然而,这并不是新趋势”。

在他看来,存储系统原本就应该是以软件创新来驱动的,只不过,原来受限于存储硬件的不足,不得不做一些硬件的创新来弥补。随着硬件,特别是x86硬件性能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一些存储系统得以舍弃专有硬件,比如软件定义存储。

Dell PowerEdge服务器迭代速度快,整体素质过硬,戴尔科技存储系统正在利用这些优势,基PowerEdge服务器打造了PowerFlex、PowerScale等软件定义存储解决方案。

考虑到存储系统的复杂性,要考虑效率、性能、稳定性、安全等诸多因素,很大一部分工作都要在软件上来落地,所以我们看到,创新更多以软件为主。

存储系统的智能化改造也是一个趋势,戴尔科技在PowerMax和PowerStore中都内嵌了机器学习引擎,提高数据的调动效率,减少用户的运维负担,这些能力通常也更多依赖软件层面上的创新。

在今年五月份召开的DTW上,戴尔科技宣布了APEX方案的多项更新,戴尔科技将块存储和文件存储能力放到了公有云上,这是戴尔科技在软件定义存储方案上的一大新举措,说到底,这些创新也是以软件为核心来开展的。

“呼朋唤友”的边缘计算创新

边缘计算是数字化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越来越多的业务发生在边缘侧,在车间、在商店、在病房、在电梯、在农田、在车站闸口都可能有边缘计算技术,边缘计算的场景越发多样化。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售前系统工程部总经理杨捷表示,边缘的创新就是业务的创新,边缘的场景千变万化,每个行业各不相同,同一个行业不同客户也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戴尔科技要在考虑用户实际场景的基础上,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深入到边缘计算领域。

2023年,戴尔科技发布了边缘运营软件平台 NativeEdge,它可以帮助各行各业的企业安全地扩展其边缘业务,也为与更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提供了诸多便利。

在戴尔科技边缘计算合作伙伴当中,有的关注业务,有的关注人工智能技术,有的擅长解决网络问题,有的擅长安全技术,戴尔科技构建了一个不断丰富的边缘计算创新生态。

在杨捷看来,边缘计算非常复杂,但也非常有趣。比如,要解决一个安全问题,对接的客户可能不是企业的CSO(首席安全官),而是一个工厂的厂长。正因为如此,做边缘计算业务更需要进行更多投入,需要打造平台,需要打造生态。

边缘计算被视为继云计算之后,又一次IT基础架构变革浪潮。据IDC预测,到2024年,90%的企业业务将部署在边缘。边缘正成为企业获得数据洞察的重要来源,而数据技术风暴和竞争正在加剧边缘的革新。

戴尔科技拥有广泛多样且历经验证的边缘产品组合,覆盖从边缘到云的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可帮助企业简化边缘环境,构建安全高效的边缘基础架构,挖掘数据价值,解锁新的创新优势

“零信任”保护系统,“三位一体”保护数据

多云架构和边缘计算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安全边界,传统安全手段开始失效。于是,包括戴尔科技在内的基础架构领域的厂商开始构建零信任架构体系,以零信任来保护系统。同时,戴尔科技还有包含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和CyberRecovery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数据保护方案。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数据保护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李岩指出了企业安全防护方面的误区,他看到,如今有许多企业将工作的放在了安全检测和安全防护方面,但是缺乏对网络弹性的认识,网络弹性指的是遭受到网络攻击时的承受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戴尔科技从基础架构层面帮助企业构建零信任架构。零信任首先要解决的是身份验证的问题,限制只有业务相关的人才能访问特定资源,过程中要反复验证身份。支撑这一套逻辑的是背后的一套通用控制层,它负责把业务逻辑解释成IT语言,最后交由基础架构来执行。

戴尔科技在基础架构领域积累深厚,会确保系统使用的各个组件都是安全可信任的,从软件操作系统到底层的一个硬件的Firmware都是经过安全认证的,戴尔科技的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都会尊重零信任的安全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彻底的零信任。

“三位一体”是戴尔科技数据保护方案的经典组合式方案,数据备份解决数据安全和丢失的问题,灾难恢复解决异地容灾的问题,最后的CyberRecovery保护最核心的数据免受狡猾的勒索软件的攻击,从而避免核心业务遭受重创。

小结

作为一家提供端到端整体架构的服务商,戴尔科技有先进的产品方案,不断创新的技术投入,还有深耕行业的经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卓有成效。

陈洁在大会上表示:“戴尔科技从不同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出发,以科技创新、数据洞察、零信任的安全理念为基础帮助企业面对多云、数据管理以及网络威胁带来的挑战,重新构建智能、灵活、有弹性的现代化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以满足今天、明天以及未来的需求。”

正如陈洁所言,戴尔科技所做的不仅是要满足今天的需求,还有对明天以及未来的规划。2023财年,戴尔科技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包括使用了15.55万吨的可持续材料,产品组合中 94.5% 的包装由可再生材料制成,全球工厂59%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等。

Aurora成首个部署英特尔Max GPU的超算,峰值性能突破2 百亿亿次

朱 朋博

2023年6月25日,英特尔宣布,Aurora超级计算机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完成部署,可提供 2 Exaflops 的 FP64 (双精度)算力,将成为全球首台峰值性能可达每秒计算 200 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性能可持续稳定在1 Exaflops 的 FP64的水平。

Aurora是第一个部署英特尔数据中心GPU Max系列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基于至强Max CPU的系统,同时,也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GPU集群。

Aurora超级计算机是英特尔、慧与(HPE)和美国能源部(DOE)的合作项目,设计目标是发挥高性能计算机在模拟、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Aurora的各项参数都非常惊人。

2个至强CPU Max和6个英特尔数据中心Max GPU

Aurora拥有10624个刀片服务器节点,每个刀片配备两个具有HBM的英特尔至强CPU Max系列处理器,还有六个英特尔数据中心Max系列GPU。

也就是说,Aurora有21248 个英特尔至强CPU Max系列处理器,提供总计11万个核心。还有63744个用于处理AI和HPC工作负载的英特尔数据中心Max 系列 GPU。

英特尔数据中心Max系列 GPU主要用于高性能计算和AI场景,测试结果显示,它在实际的科学和工程工作负载上优势明显,如在OpenMC上的性能是AMD MI250X GPU的2倍,并且,它还可以近乎线性地扩展到数百个节点。

英特尔Xeon Max系列CPU是唯一一款将HBM放到了x86处理器上的处理器,在许多实际的高性能计算工作负载上,比如地球系统建模、能源和制造领域 ,比竞争对手的性能高40%。

存储方面。Aurora集成了超过1024个存储节点,存储系统使用的是英特尔开源的分布式异步对象存储(DAOS),提供220 PB的容量,31 TB/s的带宽,并利用了HPE Slingshot高性能网络。

高性能的存储对于处理涉及大量数据集的工作负载,如核聚变研究、科学工程、物理模拟、天气预测和其他任务都非常有用。

从应对气候变化,到研发治病药物,科研人员都需要动用大量计算资源。Aurora可用于满足高性能计算和AI的需求,作为推动科学技术突破的关键工具。

预计今年TOP500榜单,Aurora将占有重要的一个席位。

“在进行验收测试时,我们将使用Aurora来训练一些大规模的用于科学研究的开源生成AI模型,” 阿贡国家实验室副实验室主任Rick Stevens说道。”Aurora拥有超过60,000个英特尔Max GPU,一个非常快的I/O系统,还有一个全闪存的大规模存储系统,是训练模型的理想环境。”

Aurora所使用的刀片服务器各个部件,从处理器、内存、网络再到冷却技术,都非常先进。每台刀片包含两个英特尔至强Max系列CPU和六个英特尔数据中心Max系列GPU。

此前,Xeon Max系列在Sunspot上展示出了很好的性能表现,Sunspot是具有与Aurora相同架构的测试和开发系统。开发者可以利用oneAPI和AI工具来加速HPC和AI工作负载,并提高代码在多种架构上的可移植性。

刀片服务器的安装也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

图自Auora官网:使用专门的机器来安装刀片

每个重达70磅的刀片服务器都需要专用的机器吊装到冰箱大小的机架中。Aurora有166个机架,每个机架可容纳64个刀片,整套系统占地大约两个专业篮球场的空间。

部署完成后,科研人员就能将应用从测试平台Sunspot上迁移进来,将应用放置到整个系统上来运行。

随着GPU在高性能计算和AI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英特尔开始发展GPU技术路线。

2022年底和2023年初,英特尔发布了数据中心 GPU Max系列,开始向阿贡国家实验室交付,如今正式完成了安装。

Aurora贡献了好几个里程碑,它是工业界首台性能超过2 ExaFLOPS的超级计算机,也是第一台基于英特尔的ExaFLOPS级别的超级计算机,标志着超算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