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存储服务平台

走下神坛的超融合

前几天,思科要收购Nutanix的事儿不胫而走,于是Nutanix的CEO和全球公关经理出来辟谣了。超融合再次被热炒,细数一下国内做超融合的厂商,为数不多,但听说在2015年将会有一批新的超融合产品方案出台,包括一些存储领域的初创公司,以及一些成熟厂商。

 

业界热闻点燃超融合夏日激情

 

无独有偶,就连前段时间紫光收购华三要推出的新H3C,也是有着对超融合的理想,据说新H3C也想成为中国融合式基础架构方案和技术服务的领先供应商。

 

当然,超融合领域少不了VMware EVO:RAIL,官方资料显示,VMware已经与戴尔、EMC、联想、富士通、浪潮、NetOne和超微等无数厂商都有合作,为用户提供超融合基础架构以及部署管理的解决方案。

 

这一切有关超融合的信息与热闻,充分证明了超融合市场基本形成,各派各系厉兵秣马,未来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

 

分分钟让你知道:什么是超融合?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超融合呢?其实对于超融合的定义国内外都有,大同小异。国内超融合圈子喜欢将其看成是即超融合基础架构,即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文章后面统称:HCI)



相对于HCI架构来说,传统的物理数据中心采用的传统方式的基础架构,多定义为服务器、网络和共享存储系统相互连接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共享的存储系统,一般也是由多个服务器通过专门设计来实现使用块或文件数据的存储,在物理网络上的共享。





不过,阿明也看到国外的Evaluator Group机构认为,”一个超融合的解决方案应该有别于传统方式的另一种方法, 将超融合架构定义为Hyper-Converged Appliance Architecture,它可以提供一个虚拟化基础设施,而不需要单独的物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

 

另外,国内也有专注HCI技术的厂商,他们对HCI的定义更为具体化和方案化,并认为HCI是以软件定义为核心的软硬一体化架构,这与Evaluator Group的定义同理。即采用标准 x86 服务器,将计算与存储整合为通用的融合节点,采用跨平台在线迁移方式,并实现分布式架构部署。然后通过软件定义角色并统一管理,不需要额外独立存储资源。各节点接入全局高速网络,同时融入一站式机柜。最终通过端到端的预先方案验证与配置调优,做到大大缩短业务上线周期。

 

如此看来,国内外对于HCI的定义与外延有着相似之处。其实无论大家对于HCI如何定义,说到底就是打破了服务器、网络、存储的孤立界线,实现一个统一的HCI形态。而一些国内厂商更为具体化和方案化的HCI定义,将在文章后面有所叙述。

 

按照这样的普遍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存在多个HCI产品和方案,其实按照应用场景来分类,也可以分为针对VDI场景、重量级负载的数据库应用、私有云环境、中小型企业级用户综合应用场景的HCI方案。

 

挫破大神Nutanix所包装的HCI神话



Nutanix要被思科收购,要被戴尔收购,要被某某收购的新闻热炒之后,Nutanix也表示自己想要IPO的意愿,Nutanix可是大家公认的HCI领域的大神啊,传一传大神的想法也无可厚非的。大神虽然是大神,全球吵嚷着要这样要那样,可是我们有的用户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即便Nutanix针对VDI场景胜任不错,但对于重量级负载的数据库应用,就显得呼哧呼哧了。



将Nutanix HCI方案拿来扒一扒,我们就不难发现,Nutanix支持的用户应用环境还是比较有限的原因在于Nutanix大部分产品面向中小规模企业和以及用户VDI应用的领域。虽然我们可以从Nutanix官网上看到针对VDI、大数据、企业分支机构、私有云与服务器虚拟化、灾难恢复、美国联邦政府的解决方案,以联邦政府解决方案为例,“Nutanix 虚拟计算平台能够将任何数据中心从笨拙昂贵且过度复杂的 IT 基础架构转变为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虚拟化工作,从而帮助政府机构成功完成使命。”更多的是Nutanix如何采用虚拟化,因为Nutanix认为虚拟化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并增加整体IT灵活性。但是如何处理高并发高I/O要求的数据库应用,Nutanix只字不提。



不过Nutanix早就发现了Google和Facebook等云计算先行者的秘密,SAN和NAS等旧技术在现代数据中心已无用武之地。“计算和存储资源必须共存,才能低延时地提供数据I/O,并能无限制地进行伸缩。”Nutanix特色的HCI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重量级负载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但由于它对向中小规模企业和以及企业级用户VDI应用的专注,也赢得了自己应有的市场。



HCI并非万能,Nutanix这样的大神也会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低头,这只是说明了术业有专攻。



“道可道非常道”,HCI的正道是什么?



同样的HCI中,按照应用也分为不同阵营,各自适应用户的应用场景也有差异,如果一个HCI能够替代“小机+高端存储”的传统基础架构的话,对于这样的应用市场将会怎样?大家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一下想象力。



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满足这类应用的HCI的厂商并不多,用户可选择不多,那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可能会出现垄断。



事实上,在这之前,Oracle确实在HCI基础上有着比较好的积累,在Oracle的一些HCI方案中确实可以实现替换小机+高端存储的方式。




大家如果不信,阿明来给挖一下Oracle在这个方面的情况。



Oracle Exadata分X3、X4、X5系列,其核心由Database Machine数据库服务器与 Exadata Storage Server 存储服务器组成的一体机硬件平台。运行在exadata的软件核心为Oracle 数据库和 Exadata Cell软件,分别对应着ORACLE 11g软件,和存储管理软件。在Exadata最早的第一代产品,80%的工作负载都用于数据仓库,20%的负载用于在线事务处理OLTP。Oracle Exadata相比于传统架构小机+oracle来看,前者数据库一体机的优势针对数据仓库和OLTP,可以发挥出来的硬件性能更为优越。只是Oracle Exadata还是没有体现出来灵活性,当然用户更不用想兼容多种数据库的事情了。



不仅Oracle Exadata在做替换小机+高端存储的事情,同时国内HCI厂商也在做同样的事情。难道替换小机成了HCI的正道?对于这个观点,某些国内HCI从业者却认为,HCI完全可以走向更亲民的道路。更亲民的路上,自然有替换小机+高端存储,只是需要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灵活扩展,不绑定在某一个数据库上,还有价格需要适当。



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Oracle Exadata的价格爆高,阿明看到过一个信息,使用一台全机架系统(full-rack)Oracle Exdata V2所需的费用达到了7240240美元。

 





那么我们看看国内厂商是怎么做替换的。从国内市场环境来看, 要替换小型机+高端存储,那就必须让该HCI方案保持不俗的性能发挥的同时,具备更快速的业务部署与更低的运维成本。那么问题就引申到了如何将HCI市场快速推进的话题上了。



怎么看待HCI市场快速推进的前提条件?



HCI可以带来什么价值,通过以上的文字,相信各位都基本清楚了。解决HCI市场如何快速推进的问题之前,需要搞清楚用户对于HCI的态度和直接需求有哪些挑战与关键?



用户对于HCI的态度如何呢?在访问多个行业领域的CIO之后发现,CIO也关注现有传统基础架构的多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十分明显。





当前的系统复杂度并非几年前那样简单,企业级用户按照自己的业务逻辑,不断增加形成的复杂系统包括了主机设备、存储网络、存储设备、交换设备、负载均衡、 安全产品、系统监控、中间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集群软件、备份保护等等软件与硬件。“企业面对业务逻辑运营与基础架构维护的双重负担,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某CIO在接受访问的时候明确指出了自己的面临的问题。



为了搞定这些问题,企业级用户也开始广泛应用虚拟化、分布式、软件定义等多方面的策略,从而也带动了对于融合架构方案的关注与部署。“各类设备紧耦合协同并极致个性化调优,同时保证整体的横向扩展能力。纵向整合软硬件功能层次,同时增加横向扩展联通能力,令系统保持丰富度的同时极大简化建设交付和使用维护的复杂程度。为企业对业务逻辑的运营腾出更大空间。”这是国内某厂商的技术高层对融合架构技术给出的中肯评价。可见HCI方案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



企业级用户现实之需要,刻不容缓。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方式可以来实现HCI快速推进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国内一家专注数据库业务和私有云环HCI厂商天玑数据是怎么做的。首先需要搞清楚用户对于HCI产品与方案的需求定位,从应用环境出发,分门别类,针对用户不同应用环境做相关优化和资源整合。



针对企业级用户的核心数据库业务,天玑数据提供了PBData系列,将计算、基于SSD的缓存、存储合成统一的融合节点,通过InfiniBand高速互联,以高IOPS高命中缓存+高吞吐低延时带宽的组合来提供优于传统架构数倍的性能。(阿明看了下官方提供的性能测试数据,宣称的7倍其实是最高值,似乎有点儿夸张了,平均大概在3-4倍左右。)



再就是,相比于Oracle产品对数据库的绑定,天玑数据提供的是一个开放性的数据库平台,支持 MPP 架构,兼容多种数据库,可以实现多数据库间的无缝迁移。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用户向完整的公有云、混合云扩展,天玑数据推出的PriData,也是采用 x86 的标准开放架构,以SDDC为核心理念,定位成基于融合架构的私有云平台。同时通过全局的管理界面,可帮助用户对异构虚拟化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与跨平台混合管理。也支持 VMware ESXi、Hyper-v、Xen、 KVM 等主流虚拟化平台。最终也是可以实现第三方云资源管理扩展,可扩展OpenStack、桉树、EC2等第三方云的资源管理。

 

命中注定吗?HCI与分布式存储统一将带来最佳部署



针对用户不同应用环境推出的HCI方案,毕竟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扩展性需求,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分布式架构。业界主流的开源分布式技术都涉及到非常深的技术深度,除了Google、AWS、阿里等国际大厂有能力维护,一般企业很难有技术实力自己支撑。而能很好地将分布式技术产品化的厂商少之又少,导致一般企业无法通过轻松的方式享受到分布式技术的优势。如何将HCI与分布式存储结合的问题,似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



天玑数据做到了这一点,值得介绍一下,对于HCI与分布式存储结合的方式,在资源管理方面有了更好的平衡性,通过天玑数据独创的 Scale-at-will架构,将分布式存储很好的整合在了融合架构的机柜里,让分布式存储架构充分发挥其弹性的扩展能力的同时,保持了融合架构一站式快速交付和整体运维的特点,消除了业界其他基于分布式技术的产品或开源技术在设备部署、架构维护、基础运维上的困难。



可见,一种基于用户数据库应用环境和私有云诉求的环境,促使HCI走下神坛,实现HCI与分布式存储的有机结合与创新,HCI已经开辟出一条与分布式存储相结合的道路,不知道其他后来者会在HCI创新上作出哪些新文章,我们拭目以待,阿明将长期跟踪给予关注,也欢迎大家提供相关线索与话题。(阿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 » 走下神坛的超融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