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存储服务平台

Commvault在第三平台下的自我进化

2014年5月13日存储在线阿明原创报道:对于第三平台的探讨虽然不是最新的业界话题,但是对于第二平台到第三平台的过渡,如何进行更好的数据保护和管理,对此,Commvault已经看到了用户的需求变化所在,并为之提供更为贴近用户数据变化的感知方式,实现用户数据在第三平台环境下的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和管理。为此,这就需要Commvault核心的一体化平台更为智能。


左:中国区技术总监蔡报永 右:亚太区高级市场营销总监Daniel

第三平台下的用户需求变化

首先,在Commvault诠释Simpana如何更好地应对第三平台数据保护和管理之前,Commvault亚太区高级市场营销总监Daniel CF Ng借用Commvault赞助的IDC《推进智能数据管理》白皮书相关数据表示:在接受调查的用户中,现阶段,亚太地区很多企业很难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实现商业价值;个人云解决方案对企业信息的合规性带来冲击,信息安全变得日益重要;CIO们正在寻找可以让他们通过一体化平台保护、管理和访问所有数据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来自IDC的数据显示,在亚太被访问的500个企业用户中,企业数据不断增长的同时,数据日益复杂化,但在受调查的企业用户自身对于数据的利用率表现来看,将近80%的数据都没有使用,81%的调查者认为通过合理的渠道在合适的时间获得合理的数据。

亚太区用户反馈数据如此,在中国又是什么样情况呢?

特别针对在中国的数据反馈情况来看,Commvault中国区技术总监蔡报永指出, 金融、证券、保险行业数据增长超过50%以上,特别对于保险行业这样的用户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关注越来越高,一般大型的保险企业用户,上万座席的call center所产生的通话纪录是非常客观,如何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更有价值的数据,这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保险行业用户来说非常重要,保险用户也有实际需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三点是:

一是企业内部员工在公有云存储方面的数据存放存在风险,如何更好地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二是企业it主管对于重要数据丢失或访问受限的影响,最为关注的方面是财务,其次是运营,再者是市场。

三是在中国,被用户最为关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的关键是易用性和不影响客户端性能。当然,能够管理和保护任何类型的数据也尤为关注。

“Commvault根据数据生命周期做分层管理,并且建立全文索引。”蔡报永说道。Commvault的一体化平台更有效防止数据丢失和泄漏,出现灾难情况下更为有效,更易实现可靠恢复,再者一体化节约了人员管理成本,对这些挑战就迎刃而解。

大数据时代的智能数据管理

在对IDC数据简单分享之后,Commvault产品管理总监Don Foster也对此表示:Commvault技术优势还是明显的。(虽然他是自我褒奖,但足以显示Commvault的自信。)


CommVault产品管理总监Don Foster

当前,数据中心突破物理界限呈现发散的状态,因为设备多样化带来数据多样化爆炸式增长,从云端到终端用户,目前谈论数据管理不仅仅要看数据中心,也必须重视个人用户终端的数据。另外,虚拟化环境会随着移动性进行新的扩张,以及新应用出现都将带来数据的大变化。

为此,管理新型数据中心面临新挑战: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从存储、服务器基础设施到数据管理重塑再到业务自动化,其间,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绊脚石,用户会经历成本削减,提高资源效率的阶段,过渡到增加系统正常运行时间,提高业务连续性,开发灵活性和保持高性能,以及提高灾难预防,重视数据移动性和安全性。这些挑战以及用户自身的变化,都需要企业对数据管理有着新的策略。

“在这样挑战的可能性下,50%的企业没有对数据进行保护,并且全球调研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员工使用三个及三个以上设备进行办公。”这将意味着什么?用户对于数据保护的需求空间还非常大,用户对于数据保护的对象必将从单一的数据中心过渡到覆盖数据中心和终端数据(来自第三平台方面)的跨平台、跨时间、跨地域等阶段。

目前,客户对于数据保护情况做法:对于0-90天数据保护在1105pb,对于1年及以上时间数据保护在1185pb,基本做法就是丢入一个保险柜,但后期有效管理很有限。为此,Commvault认为数据管理构成存在几个重要因素:内容感知、应用感知、计算感知、存储感知以及访问效率和安全性,如何一体化进行数据管理,在操作、目录和生命周期方面有着简单有效的交互。

在数据感知部分,对数据内容有着清楚了解之后,那么对于数据在什么层级存储,对生命周期的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操作。

什么是内容感知型保存?传统方式,就是对数据进行归档、备份,也是孤立的位置进行,中间不存在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

内容感知的关键点:以恢复为导向的管理。在访问、需要某数据时可以快速地导出,这就要求有结构地存储数据。基于源数据进行管理,也对数据的变化进行管理,比如长期的存放的数据可以放在云端,进行不同位置的数据存储管理。

Commvault 认为:“内容感知型存储模式,可以为企业用户每年减少30%成本。”针对不同数据块或文件去进行数据的内容感知,针对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的感知方式有什么不同?Commvault如何实现的?

Don Foster解释道:颗粒度多小依赖于数据库厂商的API,比如oracle sharepoint方面可以做到数据归档的某一段数据进行管理。对于Commvault软件开发都有合作伙伴提供接口添加数据库功能,Commvault与数据库厂商有密切的合作。在90天之内都可以实现对oracel、IBM的DB2、微软的SQL Server等主要数据库厂商产品推新之后的开发与对接。

在对于关键业务数据备份恢复方面,Commvault从恢复系统删除和恢复,明显快于传统数据恢复从备份磁盘到备份服务器再到主存储阵列的方式。

他认为:无感知能力的阵列,每一个阵列类型都有很多学习曲线,相互孤立的应用程序执行快照,无目录或无细粒度访问功能,呈现大量脚本。这就需要管理数据生命周期变化的同时确保其一致性。

存储技术是数据管理价值的驱动者,Commvault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融合管理降低存储成本,统一业务和运营恢复环境。这对于用户是有利的。

不过呢,移动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备份,多设备、多地点、多应用的特点,需要实现多设备的同步,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保护,实现数据协同工作,Commvault的Simpana是可以为此实现。

可见,从第二平台到第三平台的数据保护策略变化, Commvault一体化平台可以确保这种平台之间的顺滑迁移,必须实现这样的迁移,实现基于服务的数据中心,Commvault根据用户不同环境提供数据保护,这才是Simpana的当前和未来价值所在。另外来看,Simpana也可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伴随用户自身的数据变化,Simpana也在不断自我进化,针对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趋势的带动下,Simpana从内容感知、应用感知、计算感知、存储感知为出发点,提升用户数据访问效率和安全性,并沿袭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势必在第三平台潮流中获得新的进取,拭目以待。(阿明)

采访其他信息点分享:

对于云服务商和企业直接用户,Commvault如何应对?在运营方面,实现备份即服务等方式,或者基于用户需求和市场而敲定软件授权方式。

互联网公司如何使用Commvault 的Simpana?比如阿里云,阿里巴巴建立企业备份服务平台,借助Simpana构建,并保护相关数据。腾讯之前备份在磁盘,后来有了腾讯云就将数据备份到腾讯云。

 

名词解释:第三平台,我记得是IDC最先提出第三平台的概念,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社交等。IDC也认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社交等第三平台为基础的技术领域仍将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其带动的相关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也将维持高速成长,中国这四个领域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30%以上,依然引领中国IT市场增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 » Commvault在第三平台下的自我进化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