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存储服务平台

关于以太网硬盘的正反方讨论

以太网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磁盘也是一个发展数十年的成熟产品,那么两者是否能结合一下形成一个以太网硬盘呢?答案是肯定的,希捷在2013年推出了Kinetic存储平台,HGST最近在OpenStack峰会上也演示了一个通过1 Gbit/s以太网端口的磁盘存储器。本篇文章就针对以太网硬盘这一话题做一个讨论。

简化架构需求催生以太网硬盘

应用产生数据之后,数据到达主机接口,经由网络到达存储的FC接口再到硬盘的SAS/SATA接口,最终被写到硬盘中(下图展示了数据从服务器到达磁盘所经由的设备)。路经常意味着高延迟和复杂的架构。如果硬盘能直接有一个以太网的接口,那么这一路径将会大大的缩短。希捷在其Kinetic的官方介绍中提到大部分的当今大规模对象应用不需要文件语义或文件系统以确定和维护设备空间管理的最佳策略。现代化应用仅需要对象语义(例如,写入整件事、读取整件事、删除整件事,通过客户端和群集管理员选择的句柄参考),而不是数据在给定设备的驻留位置。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发生了转变,以太网硬盘才有了发展的机会。当然也有观点说闪存的出现迫使希捷和西数这些厂商为磁盘想今后的出路,这个角度来看以太网硬盘的产生背景倒是颇像SMR硬盘和氦气硬盘。

希捷和HGST的做法

 

希捷 Kinetic 存储是(如下图):

希捷官网关于Kinetic的介绍:

新一类的Key/Value以太网硬盘以及开发人员工具,包括开放应用编程接口 (API) 和相关库;旨在提供最简单的语义抽象并通过易用的 API 支持最广泛的应用集;

实现最大创新的高效平台。

HGST的以太网硬盘有一个32位ARM处理器以及一个SoC ASIC新品,与希捷Key/Value的做法不同的是,HGST以太网硬盘更为开放,开发者可以对硬盘的代码进行重新编译并设计符合自己需求的硬盘产品。如果说这种新型硬盘想要做出一番自己的市场,开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而HGST的做法开放得更为彻底。在OpenStack峰会上,HGST演示了一个4u 60盘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将硬盘相连,能够提供10Gb/s的上行带宽。

以太网硬盘面临的质疑

以太网硬盘构建的存储系统

上面这样看来以太网硬盘确实迎合了对象存储的需求,但是如文章开头所讲,以太网是个成熟技术,硬盘也是成熟技术,那么两者的结合应该早已有之,为什么直到近两年才被希捷和HGST提出来呢?答案是以太网虽然缩短了数据从服务器到磁盘的路径,但是以太网硬盘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其优势少。首先是可靠性问题,在传统磁盘阵列中,磁盘组合成磁盘阵列,磁盘阵列再连到更大的网络当中,这样一来节点数目是相对少的,现在成千上万的盘都接入以太网,一下自己单独的节点,需要在数据中心层面管理,包括对它的故障和升级各种问题的管理,一下管理层面的负担大大增加;其次以太网作为一个网络解决方案,这是非常理想的,但是现有的以太网作为存储协议是非常不理想的选择,因为这样一来以太网的稳定性和开销大的问题都会被放大,相比SAS和FC,以太网或许更适合做网络接口而不是硬盘的接口;最后是生态圈,我们看到如果说要为一项新技术或者产品建立一个生态圈,在IT领域最强有力的推手应该是Intel,除Intel之外鲜有能者。但是偏偏以太网硬盘又偏向于ARM芯片,这使得其在市场上缺少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推动其发展。

还是那个观点,两项发展数十年而且非常成熟的技术,到今天才有结合,那么有优势的同时必定存在问题。以太网硬盘第二年,这种产品最后能否打开一个新的市场,这都还是未知之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 » 关于以太网硬盘的正反方讨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