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存储服务平台

中国移动两年内将实现“公共云”服务能力

经过一年准备和试验,中国移动正式于5月21日宣布推出大云计划BC(BigCloud)1.0版本。这是继2009年9月,BC0.5 版本在中国移动研究院内部发布试用后的首次重大升级。在BC1.0版本推出的同时,中国移动发布了基于该大云平台的多项应用功能的研究成果。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表示,作为国内最早介入云计算研发和实践的企业之一,中国移动希望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及原型系统开发打造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服务体验,同时满足公司高性能、低成本、可扩展、高可靠性的IT计算和存储的需要。

已有产业化项目试点

大云计划自推出之日起,其实际应用的"落地"情况就深受业界关注。大云计划也曾因过高的目标,被指"理论上过于高远与宏观,恐怕日后落地太难"。而本次大云计划BC1.0版本携多项应用成果亮相,应该算是给这些问题的一个答复。

尽管黄晓庆与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支撑所的孙少陵均告诉记者,当前一些大云的成果的应用计划属于公司机密,不能对外公布,但在中国移动大云成果展示台上,记者发现,由现场工作人员示范的语音短信业务,因其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被业界人士预估是最早将被广泛使用的。天津无线城市项目中,大云平台的试应用吸引了很多人士的关注。

以无线天津为例,在其使用大云产品应对无线城市平台需求的内容中,共有四大项应用。其中,服务器资源池(BC-EC),主要解决业务多样化、可靠性需求问题。集群管理(BC-CloudMaster),主要解决资源管理调配问题。云存储主要解决业务数据存储需求,包括了分布式文件系统(BC-HyperDFS)、并行计算框架(BC-MapReduce)以及对象存储系统(BC-Onest)等内容。而大云产品的数据分析功能,主要搜索解决互联网内容获取、用户行为分析等问题,包括并行数据挖掘工具(BC-PDM)、网盘系统(BC-MCSS)和搜索引擎系统(BS-MSE)等。

根据天津无线城市演进规划表,无线天津第一期使用虚拟化技术整合资源,使系统具有集群资源管理功能。第二期是使用云计算搜索引擎平台,支撑内容类业务。到第三期将引入云存储支撑业务存储。第四期则可引入海量数据分析PDM、HT实现用户行为分析。最终实现第五期目标,即以PaaS平台的形式提供服务。

未来两年将向公共云转型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移动的大云计划更多地用在自身IT支撑能力上,属于典型"私有云"。黄晓庆表示,未来两年之内,大云节点数量将增加到1万个,届时将具有"公共云"的服务能力。

黄晓庆表示,中国移动已经建成1000台服务器、5000个CPUCore、3000TB存储规模的"大云"试验室,大云平台将会成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和北京国际信息港两个基地的数据基础。他还指出,未来大云还将推出针对不同应用服务的细节创新,比如用"集装箱"铺设云平台,对云计算不同的应用,进行不同大小颗粒度的研究,未来这些创新也将成为云平台发展的基础。

目前,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信息安全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天津市信息港、北航、北邮、华中理工大学等,都将成为中国移动大云BC1.0的第一批试用者。"大云"的一些技术和应用,也正在中国移动内部的上海、江苏、天津、四川等分公司进行落地试点。

大云占国际标准研发先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问题被业界认为是商业模式问题,而非技术研究。云计算的标准问题一直倍受关注,就在于标准化问题可能决定其商业模式。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5月21日向公众呼吁,中国云计算联盟要趁国际化标准未定时,"积极行动,早些着手标准化的组织工作"。

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表示,中国移动已经制定了相关计划在加快云计算的推广和研究。一是要推动云计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在这个方面,中国移动已经加入了云计算开发测试床;第二是要加强云计算核心技术和关键应用的研究;第三是要积极开展云计算的试点和应用;第四是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企业高校运营商之间的协同效应,为云计算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黄晓庆在回复记者的提问时表示,我国经济正在向智力密集型、服务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经济方向发展,而云计算的概念也正在变成一个产业,其发展超乎想象。 "未来云计算的标准规范后,需要业界都去遵守、分享和奉献。中国移动推出大云计划新版本的核心,就是创新国家建设和获得资源性发展,这预示着中国移动云计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已经开始。"

黄晓庆认为,目前中国云计算主流技术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在某些方面,我国的研究甚至"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云计算技术的研发方面,中国移动"做了一些小小的贡献,解决了一些关键的问题",可以占到一个先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 » 中国移动两年内将实现“公共云”服务能力
分享到: 更多 (0)